能耗浪费显著:多数地铁站台采用 “全天恒亮” 模式,早高峰(7:00-9:00)与夜间低谷(22:00 后)照明强度一致,据行业统计,无效照明能耗占比超 35%;部分站台未结合自然光(如高架站)调节,白天仍满负荷运行。
安全适配不足:站台与轨道交界区域(安全线附近)需高亮度照明保障监控识别与旅客安全,但传统照明存在 “明暗不均” 问题,易形成监控盲区;故障或紧急疏散时,固定照明无法快速切换至应急引导模式,可能延误疏散效率。
运维效率低下:单站台照明点位超 200 个,传统人工巡检需逐站排查,故障定位平均耗时 3-4 小时,且无法提前预警灯具寿命,常出现 “灯泡损坏后才更换” 的被动情况,影响旅客体验。
场景适配缺失:早晚高峰客流密集时需强光提升环境清晰度,平峰时段需柔和光线缓解视觉疲劳,夜间停运后仅需低功率安保照明,但传统照明无法根据客流与运营阶段自动切换,场景灵活性差。
分区管控:将站台划分为 “安全线区域”“候车座椅区”“进出站通道区” 3 大子区域,支持远程独立开关与亮度调节(0%-100% 无级调光);
场景预设:内置 6 大标准场景(早高峰强光模式、平峰舒适模式、夜间节能模式、应急疏散模式、清洁维护模式、停运安保模式),可结合地铁运营时刻表自动切换;
数据中台:实时采集灯具能耗、电压、温度及故障信息,生成能耗趋势图与运维报表,灯具寿命低于 2000 小时时自动推送更换预警。
安全线区域:采用高显色 LED 投光灯(显色指数 Ra≥95,照度≥500lux),保障监控画面清晰,覆盖轨道与站台交界盲区;
候车区与通道区:使用可调光 LED 面板灯(色温 3500K-5000K),平峰时段调至 50% 亮度,高峰时段满负荷运行;
应急照明:采用双电源供电 LED 应急灯,嵌入站台立柱与地面标识,断电后 0.3 秒内启动,持续照明≥120 分钟。
客流传感器:在站台两端安装红外客流计数器(精度 ±3%),客流密度>3 人 /㎡时自动切换高峰模式,<0.5 人 /㎡时切换平峰模式;
光照传感器:高架站顶部安装光照度传感器(测量范围 0-20000lux),自然光照度>300lux 时,自动降低人工照明亮度 30%-50%;
应急触发传感器:与地铁信号系统联动,接收 “故障停车”“紧急疏散” 信号后,立即触发应急照明回路,点亮地面疏散指引灯带。
通讯模块:采用工业级 CAN 总线,保障控制指令传输延迟<50ms,适配地铁复杂电磁环境,抗干扰能力强;
消防联动模块:接入地铁消防系统,火灾报警时自动切断非应急照明回路,聚焦应急照明功率,同时点亮 “安全出口” 标识灯;
备用电源模块:配置 UPS 不间断电源,断电时优先保障应急照明与控制平台供电,避免系统瘫痪。
大幅节能降本:通过动态调光与场景切换,站台照明能耗降低 45%-55%,以日均客流 10 万人次的地铁站为例,年均可节省电费超 50 万元;LED 灯具寿命达 6 万小时,较传统荧光灯提升 3 倍,减少灯具更换成本。
提升安全等级:安全线区域高亮度照明消除监控盲区,应急照明响应速度提升 90%,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照明设计标准》(GB/T 50528-2019)要求;2024 年某地铁线测试显示,智能照明系统使站台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 28%。
优化运维效率:远程巡检替代人工排查,运维人力成本降低 65%,故障定位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内;系统自动生成运维清单,避免 “过度更换” 与 “漏换” 问题,单站台年均减少运维工时超 200 小时。
改善旅客体验:亮度与色温随场景动态调整,高峰时段强光提升环境清晰度,平峰时段柔光缓解视觉疲劳;2024 年旅客满意度调研显示,配备智能照明的站台 “照明舒适度” 评分达 92 分,较传统站台提升 35 分。
改造内容:覆盖 8 个地下站台,安装智能灯具 1600 余套、传感器 240 个,接入地铁运营总控平台,联动客流与信号系统;
落地效果:照明能耗同比下降 51%,运维成本减少 62%,应急照明响应时间从传统 10 秒缩短至 0.2 秒,未发生因照明问题导致的客流拥堵事件。
改造内容:针对 6 个高架站台,重点部署光照传感器与客流联动系统,预设 “晴天节能”“阴天补光”“暴雨应急” 3 种模式;
落地效果:自然光利用率提升 40%,极端天气下应急照明切换准确率 100%,旅客对 “照明适应性” 好评率达 94%。
多系统深度联动:与地铁 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联动,根据列车到站时间(如到站前 5 分钟)提前点亮站台照明,列车驶离后降低亮度;与站台屏蔽门系统联动,屏蔽门故障时增强对应区域照明,辅助工作人员处置。
AI 智能预测:引入 AI 算法,基于历史客流数据(如节假日高峰、通勤规律)与天气预报,提前 2 小时预测照明需求,例如周末上午自动延迟高峰模式启动时间,减少人工干预。
绿色能源融合:高架站顶部加装光伏板,与智能照明系统联动,优先使用光伏电力供电,余电存储至蓄电池,实现 “清洁能源 + 智能照明” 的低碳模式,助力地铁达成 “双碳” 目标。
人性化交互升级:在站台候车座椅区增设触摸控制面板,旅客可根据需求微调局部照明亮度(范围 30%-80%);结合语音播报系统,应急疏散时照明与语音指引同步,提升疏散效率。
关于这篇文章地铁站台智能照明系统解决方案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到这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欢迎继续访问本站更相关资讯。
如果喜欢此文章,请复制http://shbdai.com/industry/1345.html发送给你的朋友。
文章关键词:百度地图sitemap
RSS.xml
智能照明系统
智能照明模块
可控硅调光
隧道调光系统